1948意大利8.4分战争剧情《德意志零年》HD1080p.中文字幕


德意志零年海报

名称:德意志零年

别名:德国零年(台) / Germany Year Zero / Germania anno zero

主演:埃德蒙·默施克 / 恩斯特·皮茨肖 / 英格特劳德·欣策 / 弗朗茨-奥托·克吕格尔 / Erich / Heidi / Jo·Herbst / Barbara·Hintz / Adolf·Hitler / Karl / Alexandra·Manys / Christl·Merker / Gaby·Raak / Inge·Rocklitz / Hans·Sangen / Babsi·Schultz-Reckewell

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

地区:意大利,法国,德国

年份:1948

语言:德语 / 英语 / 法语

时长:74分钟

德意志零年剧情介绍

影片主要讲述战争给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战争不仅使人民陷入饥饿贫困,还是儿童的心理产生畸形。影片中的主角是个儿童,他把他那卧床不起、患有心脏病的父亲毒死,因为他认为父亲对社会豪无用处。事后,他又因内心不安而自杀。影片表面上把这个儿童产生杀父和自杀的心理归咎于一个老师的教育错误,实际上则是在揭露德国的纳粹主义,认为他们才是这一切罪恶的根源。

德意志零年下载地址一

防止迅雷屏蔽磁力链,推荐使用qbittorrent、utorrent、BitComet等bt客户端下载!

德意志零年下载帮助

  • 0.推荐使用bt软件下载新资源磁力链。不保证电驴地址可正常下载。
  • 1.如使用迅雷下载提示‘任务错误,未知错误,敏感资源,违规内容,版权‘等等,可留言报错
  • 2.出现以上情况与本站无关,因迅雷官方响应政策屏蔽资源导致。
  • 4.如遇到老片迅雷下载速度过慢,可试着复制ed2k电驴地址或磁力链到迅雷网盘或百度网盘离线中下载,也可以试试迅雷会员速度加成。
  • 5.如某片全部地址都无法下载,建议您到留言中心告知。

德意志零年豆瓣热评

  • 圆首的秘书2019-03-09 17:08:03

    第一反应不是好看、真实,而是珍贵:这是一种只有实景拍摄才能带来的震撼,这种粗糙的、满目疮痍的质感是绝对生造不出来的。换言之,观众观看的不再是电影,而是赤裸裸的“存在”。因此,与其说罗西里尼是电影的造梦者,不如说他是噩梦的记录者。 后半部分孩子在倾圮的城市景观中游走,甚至已经超出了新现实主义的范畴:那种内心的、纠结的、非理性的冲动和游走,是多么现代、多么安东尼奥尼啊。而这绝不是一种风格;它是一种深深植根在战争废墟中的、关于人的巨大的危机。

  • 秦诺诺2012-03-03 22:24:22

    1946年8月罗西里尼九岁的儿子猝然离世,几近崩溃的罗西里尼将所有的悲痛都融化在了这部德意志零年中,在小主人公的身上似乎就能看到罗西里尼儿子的影子。战争不管是对受害国还是发起国伤害都是深重的而战争对孩子的伤害更是重中之重。罗西里尼曾经说不相信上帝但是为何他的电影中处处有上帝的影子呢?

  • マツハラ2019-03-09 14:22:13

    #A#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面-独特的观察点、真实的德国废墟,元首的演讲如幽灵一般飘荡在上空(真是昭然若揭);弑父、告解、成人的同时发生比任何残酷的战争场景都更惊人,而弑父后不被接纳的独自游荡(同时也是孩子心性最少的流露)也比任何控诉都更有力(尤其是背对教堂走开和玩具手枪);不安的配乐游走全片,一场事先宣扬的悲剧。

  • 胤祥2011-06-23 13:49:27

    CC版,德语原音,意语版开头有一段“中心思想思想”。此片意大利味道主要来自音乐。纳粹恋童,少年虽然做了可怕的事情但是一是为了生存二是仍然是个孩子。运动镜头很流畅。新现实主义名作,环境着实地在故事中起到关键作用。卖唱片的时候废墟里忽然响起希特勒的演讲,那一分钟真是神来之笔。

  • kis2020-10-12 20:03:31

    新现实主义是典型的“写实>写意”型影像,也同时由于其性质,导致电影的立意(即电影所揭露的)远超其本身的质量。如何使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拍出这样的电影?答案就是将Film Noir式的创作理念轻微作者化,快速将「问题」抛出并省略大部分「过程」,以便让电影达到最高的叙事效率。我认为本片的创作理念仍需进行二次审视:人物是否被目的化?如果是,那么人物是否成为了导演的“提线木偶”?我想说的是,假设在如此小体量的故事中仍能看到不少充满目的性和控制欲的情节/细节,那么不仅导演是需要反思的,同时连电影本身也会顺带失去一切观看价值。《德意志零点》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然而当后半段Rossellini真正意识到这一问题并用小男主的「漫游」片段加以改善时,一切都已经为时过晚,同时也显得苍白无力。

  • Riobluemoon2013-08-08 23:03:31

    8分。真是好沉重的片子。战争对战败国而言,除了物质及肉体上的损失外,延续更久的,往往是精神上的失落感。当原有捍卫的,保护的,崇拜的一切都失去的时候,人总是要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当管风琴想起,人们凝望着已成废墟的教堂,那一刻,仿佛就是永恒。。。

  • 神仙鱼2019-03-09 14:52:53

    跟着罗西里尼的镜头走观战后真实的柏林,一片废墟。开场就在面对用电超标的问题,「断电」除了是对生活物质贫瘠艰辛的直接描写外,也是喻指光明未至阴影仍在。断壁残垣中响起希特勒的回魂之声,听得人毛骨悚然,更可怕的是纳粹的幽灵真的得到了召唤,还附身于纯洁良善少年。教堂的福音从天而降,悲悯的俯视这片苦难的土地。

  • 高压电2012-03-06 12:00:20

    以小见大标榜的现实主义,通货膨胀的恐慌比法西斯更厉害。

  • 冰红深蓝2016-06-06 18:22:24

    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终篇。以儿童悲剧传递反战反纳粹思想。剪辑连贯,运动长镜流畅,战后百姓残酷艰辛的生存环境令人唏嘘不已。宣言弱肉强食却心口不一的老师正是受纳粹思想荼毒的不自觉民众的代表。希特勒回魂般的演讲,小男孩在槽钢上最后一次玩滑梯,纵身跃下,上升镜头呈现废墟同开篇。(8.5/10)

  • 风雨骑老师2011-04-14 15:43:18

    比起意大利,战后德国的社会问题恐怕更加严重,除了化作废墟的城市,衰退的经济,纳粹主义仍然像梦魇一样缠绕在德国人民心中。那些镜头看上去冰冷甚至触目惊心,战争摧毁的不只是物质家园,更是心灵净土。

  • 汪金卫2011-08-07 14:59:05

    找不到好的字幕,无论是DVD碟版还是在线视频版,都不能翻译到位。糟蹋了电影和观影。

  • JeanChristophe2019-08-03 22:10:11

    四星半. 作为始终被是本身牵连在场的此是,人的形象永远为全部是者所关联;因此,现实主义作品势必首先要将环境归为人的环境,才能将人还原为环境中的人. 罗西里尼的三部曲不断简化故事情节而持续增加场景内的随机因素和生活化的无关细节,以人的自然属性消解角色的隐喻功能;本作中实在的诸人物乃是(双关意义上的)临时演员(Extras),亦即"多余的人"――而影片对设计痕迹和先行概念的去除越是彻底,或曰越使人显现为人本身,这功用主义视角下的"多余"也就越发显出荒谬来;结尾的游荡则明白地面向现代电影,朝着真实的无意义,一路走向1960年的安东尼奥尼.

  • 吴邪2022-07-13 20:21:54

    回到把“不如去死”挂在嘴上的年代,满眼都是废墟,希特勒的演讲在废墟中响起,哥哥的迷惑:“以前是国家社会党人,现在成了纳粹”;每个人都对埃德蒙说他父亲该死,大人们递来了刀子,却不承担责任和后果… “他现在自由了”,弑父是决裂和成全,然后呢?除了死者,谁得到了解脱?埃德蒙却更迷茫,在街上乱走,街道如此空旷,却无处可去… 片尾的坠落,他选择成为废墟的一部分,另一种意义上的“成为最后一代”

  • lcsun2011-11-13 15:11:40

    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三。人民生活困顿,少年心理扭曲,在其老师错误的引导下杀父最后自杀。“通货膨胀带走了我的财产,希特勒带走了我的孩子。”,其实是在批判纳粹。

  • HurryShit2009-01-13 21:00:56

    3.5。感覺是Rossellini過渡到心理寫實主義的一個習作,試著採取更長的時延,更具流動性(焦慮感?)的攝影機運動,在一座徒存斷垣殘壁的城市裡(像與時間賽跑搶拍,對現實的類新聞性捕捉與反應想到《三峽好人》,只是沒搞火箭升空),捕捉一個更不容易被預測的人物——容易將任何「灼人秘密」放大成負能量黑洞的脆弱兒童心靈——因此讓片長要長不長?老師一角:同性戀與納粹之連結的刻板印象。末段獨走時聽見的教堂鐘聲,佇立的路人,《幸福的拉札洛》。弱者應死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意識形態,男孩想幫助家庭減輕負擔之「善念」。收尾的獨行很好,是那種足以寫入電影現代性之發展節點的好(下啟Antonioni),充滿非理性衝動、無法輕易邏輯化、讓觀者措手不及又隱隱共感。 末段特別糊,是拍攝時就故意用粗顆?還是原始膠卷不良?

  • Spring2015-07-29 17:29:54

    重看一遍,好震撼。感觉罗西里尼拍柏林比拍罗马拍得还要好啊,当然胜过同时期任何一部德国电影。看到片末的St. Matthäus教堂时,几乎要哭出来(这个教堂的建筑师是Schinkel学派的Friedrich August Stüler,于战后修复,位于今天的Kulturforum,Mies的国家美术馆新馆之后)……

  • Pincent2019-11-07 18:37:52

    85/100 #FIFF10# 少年穆谢特抑或叫少年德意志,游走于废墟生活之中,自我反省或是对着废墟开枪都是最大的徒劳,思想如毒素般无时无刻不在继续被滋长着。

  • 平平无奇奇怪怪2008-10-18 20:46:13

    真的只是觉得还好,没什么特殊的,人物表情木讷,不过总觉得最后小主人公游荡的镜头和四百下有那么点相近的意思。战后的贫瘠反而铸成了风格。

  • 巴喆2020-06-20 16:05:29

    太致郁了,整个基调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同样聚焦贫困底层的视角,大背景是德国战败的残垣断壁,一片萧瑟。极端匮乏导致的悲剧,所有人都在一种无奈、压抑且沉重的底色中苟且,一个13岁男孩在控诉无门后通往了自我崩溃毁灭之路。在纳粹语境里(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者(病怏怏的父亲)只能被(工具小男孩)淘汰掉,正如里面老师说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社会“规律”。单纯说男孩走极端是不公平的,我更愿意理解为时代的悲哀,换做谁都是无可奈何。卖唱片试希特勒的演讲镜头剪切街上废墟真是神来之笔。8.6

  • 2015-03-13 14:38:21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到整个观影过程,我都处在overwhelming的状态:因为完全废墟的柏林太壮烈壮观壮...美...The City of Ruin, Ruin in The Hearts...本片的废墟可以和The Third Man和Grey Gardens比较阅读。埃孟德快让姐姐抱抱555...都是那个老师(指代什么肯定又要在阅读材料中被大力讨论了)的错555...

  • 喂饭2018-12-02 23:03:10

    8.0 只有有坚定立场的电影作者才可造就出这般简洁!一个幼小世界的崩塌,罗西里尼将观众置于废墟之间,让我们自己思考废墟中究竟掩埋了什么。孩子杀父之后的25min超五星

  • 奥兰少2020-05-09 00:45:14

    “通货膨胀夺走了我的人生,希特勒夺走了我的儿子。”我们惯于在电影里见证成人们的毁灭,故事再沉重,也往往留给孩子一线生机。但德意志零年却将对战后疮痍的展示,聚焦到了小男孩的身上,最后15分钟男孩在废墟里无助奔走,完整地呈现了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如何崩塌的。战后三部曲里真正的杰作。在我看来,这三部电影一部好过一部,在于罗西里尼逐渐学会了如何聚焦到个体来展现战后世态。《罗马不设防》是集体史诗,人物脸谱化缺乏深度,正合适成为后来红色经典学习的对象。《战火》仍是群像叙事,但不同段落内部能聚焦到一个或一组打动人心的人物。到《德意志零年》,罗西里尼本人爱子的早夭为影片的现实风格注入了充沛的情感。这一点我不认同巴赞对本片现实主义特性的强调,浓烈的感伤气质才是这部电影打动人的核心。

  • Mr. Infamous2019-03-09 15:06:14

    三部曲中最喜欢的一部。二战后的德国,道德的负担压在无穷无尽的废墟上,人们在饥饿与疑惑中度日,但心底的荒凉,即便是所谓懂事的孩子也被吞噬。越是纯真的残忍,越是悲凉,太不是滋味。四星半。@资料馆

  • 深邃2019-03-12 00:24:28

    罗西里尼展示了俄狄浦斯情结在极端情况(战后萧条)下的合理性,而孩子弑父以后的游荡与疏离表现在影像上具有无限的魅力。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是在配乐,孩子给父亲喂毒那一段还以为是在看好莱坞的神经喜剧。

  • stknight2011-08-14 10:52:59

    罗伯托·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以战后德国为背景,影片也是在德国拍的。影片控诉战争,不仅使人民陷入饥饿贫困,还令儿童的心理产生扭曲。开场的长镜头展现了1945年纳粹垮台之前的柏林废墟全貌,既是写实的,又仿佛是迷幻的旅程。三部曲中个人认为是最佳的一部。

  • 方枪枪2018-05-25 13:42:5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就如片子里的一句台词,这一切都是社会现实造就的,儿童心灵的扭曲以及行为背后的逻辑,是纳粹主义和战争后生活困顿与无奈。最后一跳,真的是让人心碎。

  • 瑞波恩2019-03-24 18:51:37

    #资料馆留影#绝望的电影,更像黑白纪录片,修复版画质差强人意,意大利的罗西里尼拍战后柏林,全程德语对白,讲的亦是柏林普通一家的遭遇,几乎没有任何希望,比满目疮痍的城市更凄凉的,是战后信仰崩塌极端冷漠的大众,还有不知何去何从流落街头的少年。盲目乐观的父亲瘫痪在床还想着为第三帝国卖命多光荣,儿子在无奈中轼父后又抱恨自尽,亦有多重隐喻,德意志的良知是以抱憾而终换来的,而这唯一的纯真少年却也失去了生命与希望。

  • 核蛋Klakt2019-03-09 23:39:35

    世影史:影片主要讲述战争给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战争不仅使人民陷入饥饿贫困,还是儿童的心理产生畸形。开场的长镜头展现了1945年纳粹垮台之前的柏林废墟全貌,既是写实的,又仿佛是迷幻的旅程。影片表面上把这个儿童产生杀父和自杀的心理归咎于一个老师的教育错误,实际上是在揭露德国的纳粹主义。

  • 九命猫@victor-eyes2020-02-07 16:09:38

    没有童年也没有成年的小孩。感觉这个老师和他那个“朋友”,不只是精神控制小孩,还可能是恋童癖吧!爹一战弃兵,哥哥二战弃兵,女人都是战利品。按配额排队领必需品,也是蛮像的……

  • Lies and lies2013-09-12 01:23:12

    Rossellini还真是变化多端,此片与Rome, Open City相差不小。最后一段孩子在废墟中游荡很有意思。配乐毁灭性地差,是美版特有?

  • 鬼腳七2011-04-19 15:48:15

    最后一段简直层层推进,摧心裂肺。埃德蒙就是一个德意志,弑父和自裁,这里面有一种不明就里的无知的悲壮。一面是物资匮乏,生活窘迫,另一面却是心灵重创,哪一个更深,或者说,哪一个最后摧毁了我们?然而最后埃德蒙死了,德意志零年才刚刚开始。我想罗西里尼多少还是在现实残酷里保存了一点希望的。

  • 2014-04-24 21:34:12

    无所不在的意志 现在看上去有点荒谬 总觉得罗的电影总是在意识先行 (音乐一定要这么刻意吗)

  • 灰狼2016-12-13 21:08:19

    生命和废墟一样被抽走了,绝望将孩子逼上绝路。不是赎罪而是解脱,临死前的孩子用那个喷嘴对准额头和影子,对准包围他的废墟,开枪,开枪……在这里呈现了悲剧。他希望用爆炸性的身体,炸毁这里的废墟,一种稚气未脱的尖锐激情给世界划上最为鲜血淋漓的伤口。

  • 仲夏之门2019-03-24 18:30:06

    最深印象是实景拍摄带来的临场感,颓败而窒息;在新现实主义名将中,罗西里尼算是内心颇冷酷的一位,你可以说他悲观,也可以说他洞悉了战时扭曲的本质,在贫穷蔓延的底层炼狱,本就不存在什么救赎可言。当猝然响起的钢琴声带来数秒希望,他仍选择让孩童——作为纳粹阴魂的俘虏穿过废墟,以纵身一跃的结局打破幻想,这是对于那段历史近乎原生态、不加遮掩的忠诚记录。@资料馆

  • 托尼·王大拿2024-01-10 12:07:01

    如此撕扯内心!真实的废墟充当了另一主角,瓦砾碎砖如同普通人残缺的灵魂,混乱的战后儿童被迫在扭曲中加速成长;硝烟不再纳粹倒台,但他们所带来的伤害仍在绵延。直戳黑暗不留温情的新现实主义。

  • 纪月航2012-04-15 14:50:01

    看到战争加诸与孩子身上的种种扭曲,总让人唏嘘不已!8d111b66-d487-11df-bcc7-0015c55db73d/

  • somnambuleNRR62011-07-12 14:33:07

    【战争三部曲之三】Rossellini Presents: “停战协议签订后,意大利仍被德国占领,所以我渴望见到德国的败落。” 丫够狠的,所以跑到战败国抒写悲剧。

  • 河原宏2013-05-28 00:18:21

    人物穿梭在废墟中 无情节 空间本身的意义重大 环境是独立的 超出戏剧“布景”的概念【http://t.cn/zHM4dCG】

  • 巅峰Futurama迷2021-08-10 14:50:28

    遛回来补标几部作品。全方位上面真正意义上奠定了新现实主义所倾向的作品,无论是剧本还是影像,将“真实”的叙事以及一层面对社会的关心都做到了极致。

  • 削恩·王2019-03-03 23:39:12

    为《偷自行车的人》的反面,从另一面看战后物资匮乏的生活,人心在贫穷下的扭曲就连12岁的小男孩也受到污染。倒是法西斯的残余这个情节很有预见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底层人民饱含着真正的悲悯!

  • 世界的焚像.2021-02-15 22:12:40

    新春第一个五星奉上。这不仅是一幅现实主义式民族战后众生相,同时它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既定陈规,开始朝战后民力凋敝社会现实下民众的纵深真空内心状态所挺近。摄影机伴随着人物游弋于断壁残垣的废墟式城市景观中,这些城市景观一方面完全压垮了民众的精神根基与主体性,但另一方面鳞次栉比又破落萧瑟的城市建筑破天荒地将人物从工具理性与链条式线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埃蒙德内心开始呈现出微妙含混的悸动,伴随而来的便埃蒙德公是无尽的精神飘荡、城市漫游、无意识的本能冲动与最终的自我判决(玩具手枪、弑父与自戕)。这便是罗西里尼分野并超越传统现实主义影片之处。它一则是关于现代主义的、关于二十世纪人类普世精神危机的生存寓言。

  • 24格2007-12-12 17:10:57

    情绪铺垫没有做够,高潮来临时未受到很强的冲击力

  • Cloud-D-Zoro2015-04-09 13:30:46

    4.5。纪念儿子之作。“停止逃避吧,承认命运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战后生存困难,医院吃住更佳。支离破碎的柏林,即便战争结束,纳粹(老师与希特勒演讲的碟片)却阴魂不散。被战争摧残的孩童。开篇掘墓-结尾自杀。

  • 2007-10-29 11:38:11

    这个电影的运动长镜头用的太漂亮了,没话说

  • 热带素描2019-03-24 19:57:02

    为救家人而奔走街头、堕入社会的埃德蒙,最终被家人乃至社会而拒绝,他像无人可见的游魂,所到之处尽是竭力生存的人,却未有人反思该追寻何种生存,悲剧不在于结局,而在于埃德蒙与命运抗争,抗争即是悲剧!如我们读懂了掘墓的预言,我们是否有能力战胜命运,还是重蹈覆辙。

  • ⸜( ˙-˙ )⸝2012-02-09 12:10:51

    其实我睡了一半时间~但是电影不错 小男孩的表情很到位

  • 勵帝或2012-09-21 22:21:26

    意大利导演拍德国片,强大的德国也是战败的德国,当孩子播放黑胶给军人时,里头是希特勒的演讲“德意志的将来时无限光明的!”,那个鼓动的劲仿佛可以怂恿一切人为他上战场卖命,但是镜头随即横扫了一幕街头被轰炸过的残垣断壁,破败废墟,还有一对莫名的爷孙,讽刺至极;恋童癖老师;希特勒死难处合影

  • 鲸鱼马戏团2021-02-25 21:56:03

    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终章,配乐极差。长镜头中的声画对位,希特勒“终将胜利”的演讲如幽灵般飘扬在天空,镜头对准的城市已是一片废墟;虚弱的父亲追忆战争的“荣光”,镜头却跟随小埃德蒙投下毒药。前半程的弑父有很强的戏剧性,不论是老师的社达主义洗脑还是父亲但求解脱的暗示都有明显的编排痕迹,投毒后回去找老师问罪更是略显过火。但最后在城市废墟游荡的二十分钟里,人物的符号性被消去了,埃德蒙的游荡直至自尽呈现为一种非常随意、天真的游戏状态,观众再不能看透他的内心。

  • NVHZ2022-02-24 00:08:23

    电影有画面,比小说过瘾,但小说可以给十个画面,电影之资源给一个就磕磕绊绊了。所谓新现实主义,不要太看重,否则便不懂那些精华的好莱坞。39年的乱世佳人那大场面也是布景了,如何?罗西尼里心或许在那,才华是二流的。撇开镜头不谈,都那样脱离片场了,叙事结构与音乐(尤其音乐)还是远不脱俗。此故事劲道不如张爱玲,纳粹隐喻也是拳不到肉。好在那些他没有展开的东西。最后最好,因为它好,也展开了,可到底没有展开多少。

  • 王写写2021-06-07 22:42:07

    模糊的影像无法遮掩镜头的张力,历史的幽魂在艾德蒙的步伐中萦回。几个技巧性转场之后,摄影机聚焦于艾德蒙,随他游走在已成废墟的街道上。录音机里希特勒关于胜利的演讲成为对这个废墟之城最大的讽刺,也揭示出纳粹对人民阴魂不散的缠绕。在恋童倾向的老师怂恿下,艾德蒙杀了卧病的父亲,饱受内心煎熬。他继续游走在废墟中,仍然留有孩童贪玩的天性,然而他每走一步,就更接近崩溃,他的悲剧命运深深扎在历史的残酷漩涡之中。最终他还是选择告别这个残破不堪的世界,那闭眼的纵身一跃,成为影史最著名最悲惨的一次自杀。几处镜头的光和阴影用的非常地道,家里逃避登记的纳粹哥哥是真实历史现象的写照,废弃教堂中传出的管风琴和驻足聆听的人们共同构成一种残酷的诗意,而那个手枪形状的废铁,不仅暗示了小主人公的死,似乎也直接对历史进行控诉。

  • мая2020-02-25 21:50:49

    8.5,真正儿童视角的战争片,这里根本没有爱最大,残垣断壁下的废墟德国简直就是新现实主义的天然幕布,这种质感是摄影棚如何还原都无法创造的,无怪乎这些意大利大师都要把摄影机摆到真正街头上,非常喜欢最后十分钟埃德蒙如同幽灵般在街头和大楼里浪荡游走的段落,把男孩的幻灭推向极致,确实称得上杰作。

  • Persona2022-04-05 23:07:51

    这个配乐是认真的吗,弑父和跳楼时的配乐实在是……弑父以后在废墟中游荡那里还不错,被女孩嘲讽,被老师责备,被更小的孩子拒绝,不过我觉得这个小男孩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最后也是偶然地跳楼了。这个故事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绝望,但是看下来却没有一丝这种气息……

  • coie2018-02-17 03:35:00

    12歲Edmund身上有最接近女性角色的包容和奉獻,卻在哥哥,房東,小混混,前老師四股自私「榜樣」的層層左右下,逼進叉道。有些路,走錯就沒法回頭。二战后德国的废墟景观足够触目惊心。

  • Woodring2013-10-06 23:51:21

    意大利人拍德国真是个微妙的角度~故事不错,但最后半小时充分暴露了各种拍摄剪辑的不成熟和配乐的糟糕。。。又,德国小正太真好看~~

  • novich2023-01-06 23:11:40

    抵达了电影体裁的力量极限,模糊了真实和虚构影像的界限,无论童真和残酷,都是赤裸的,如同废墟中只有骨架的建筑。

  • 啸如2011-07-24 09:13:47

    后面孩子的戏中 其实已经有安冬尼奥尼的影子 只不过杀死父亲的孩子换成了无所适从的女人